
北宋嘉佑二年,三月的汴京春意融融,贡院外挤满了众多考生和汴京城的百姓,众人争先恐后想上前一睹新科进士到底花落谁家。当礼部官员缓缓将黄纸书写的榜单张贴后,众人竟发现:“南丰曾氏六人同榜!”人群中顿时惊呼,“一门六进士”的美誉传遍汴京城。
这可不是影视剧中的场面,而是在北宋嘉佑二年的汴京城进士发榜之日真实发生的奇观。
这一年,曾巩带着弟弟曾牟、曾布和堂弟曾阜,以及妹夫王几、王无咎,六个人同时参加考试,居然一个不落全考中了。
辉煌的背后,全是苦难和磨砺。其实,曾家能出六个进士,完全得益于带头的曾巩的不懈坚持。而曾巩并不是一次就中进士了,他曾屡试不第。
曾巩出身官宦世家,祖父叫曾致尧,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的进士,官至两浙转运使,相当于常务副省长的职位。曾巩的父亲名叫曾易占,是宋仁宗天圣三年的进士,官至节度推官,相当于地方法院院长。曾易占一生结过三次婚,总共生了六个儿子,即曾巩、曾晔、曾牟、曾宰、曾布、曾肇。
展开剩余88%曾巩的生母姓吴,出身于淮南望族,她的亲哥哥是是王安石的外公吴畋。曾巩的生母死的早,继母同样名门望族,和王安石还是亲戚。
祖父和父亲都是高官,生母继母也都是淮南望族,曾巩想不优秀都难,自然从小就接受了相对优良的启蒙教育。
曾巩自幼技艺超群,过目不忘,12岁就能写出格调不凡的议论文。可尽管曾巩如此聪明灵秀,考中进士这条路他走得也是异常艰难。
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:解试、省试和殿试,逐级淘汰,择优录取。第一级解试,是在各地州军、开封府、国子监组织的考试,一般是秋天进行。
解试通过,才取得省试的资格。省试是在第二年春天在京城举行,是礼部组织的选拔考试,礼部属于尚书省,所以也称省试。
省试是最为重要的一关,基本决定着考生的命运。省试通过,就能进入最后一关殿试,由皇帝亲自在金銮殿上面试,殿试通过,便能直接授官。
宋朝科举考试并不容易通过。根据北宋大臣上官均《上哲宗乞清入仕之源》一文描述:
“今科举之士,虽以文章为业,而所习皆治民之说,选于十数万之中而取其三二百”。平均每场有十几万名考生参加,而最终被取中的只有二三百名而已。录取率如此低,可见当时考科举既要拼成绩,更要拼运气。
宋景祐三年(1036年)18岁的曾巩和同父异母的兄长曾晔在解试中名列前茅,他们参加了礼部的科举考试,本以为会金榜题名时,却不幸落榜。
庆历元年(1041年)23岁的曾巩再次进京考试,没想到再次落榜。考试落榜后的曾巩百思不得其解,不理解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了,可为何还是考不上。万般无奈下,曾巩通过家世渠道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信,由此得到了欧阳修的接见。
曾巩以一篇《时务策》献给欧阳修,欧阳修读完大为赞叹。即便曾巩是个大龄落榜生,可欧阳修却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:“过吾门者百千人,独于得生为喜”,于是收曾巩为徒,悉心栽培。
自此曾巩成为欧阳修的弟子,经常出入门下。欧阳修悉心阅览了曾巩的文章,也指出了其中尚且不成熟的地方,说曾巩的文章过于粗豪而显得太空。
曾巩也很虚心,自此之后,他一直在向欧阳修学习,按照欧阳修指出的路子,由模仿、改变,到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。
庆历二年(1042年),曾巩再次参加礼部科举,却不幸落榜,欧阳修大感遗憾,而曾巩既没有指责和自己一起参加考试的考生,也没有怪罪考官出的题,他并没有气馁,只是决定回家乡继续攻读。曾巩回乡以后,和欧阳修继续书信往来,保持交流。
1047年,曾巩的父亲在他乡病逝,此时的曾巩大病未愈,守着父亲的遗体,精通无措,也再次错过了庆历六年的科举考试,欧阳修知道后曾写信宽慰于他。
曾巩的父亲曾易占去世之后,因为大哥早亡,维持家庭生计的重任就落在了曾巩身上,好在曾巩在洪州太守刘沆的资助下,和兄长一起,带着4个弟弟和9个妹妹回乡躬耕垄亩,开始了长达10年的耕读岁月。
曾巩带着弟弟们以耕读传家,日出而出,日落而息,闲暇时读书作文。虽然一边带着弟弟妹妹们为了糊口而操劳,可曾巩仍旧通宵达旦地苦读,并教弟弟们读书。
这期间,他和兄弟们又结伴参加了两次科考,不幸的是都落榜了。
当时曾巩等人落榜回到家,有人还作诗讽刺他们:“三年一度举场开,落杀曾家两秀才。有似檐间双燕子,一双飞去一双来。”
虽然别人用刻薄的语言讽刺他们,但是曾巩和兄弟们听了却并没有放在心上,依旧读书,依旧按照自己的路子写文章。
到了宋仁宗时期的嘉佑二年,正逢开科取士的年份,因为这是改元嘉佑以后的第一场进士大考,所以仁宗对这次科举异常重视,特下旨命令欧阳修担任主考官,为国选士。
欧阳修也明白皇帝的心思,因为近十年来,文章虚浮风气蔓延,入仕为官的学子多是无才无德之辈,朝廷官员中贤臣已老,新人又无才能,出现了“青黄不接”的现象。
而在当时浮靡的“西昆体”和险怪的“太学体”大行其道,科举考试重视“骈文”注重形式,要求对偶用典堆砌辞藻,尤其重视韵律。这种粉饰太平的文风曾经风靡整个文坛。
为此欧阳修和其他副考官商定,这次考试以务实为主,把死记硬背又无病呻吟的“诗词歌赋取士”改成了考策论,以此来“倒逼”士子改变文风。
除此之外,欧阳修还明确要求文章必须平实质朴、言之有物,凡是华而不实、空洞无物、奇涩险怪者一律不取。
也正是赶上了这一年,39岁的曾巩再次带着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夫一起踏上了进京赶考的道路,也终于迎来了曾家的翻身仗。
转眼到了大考之期,贡院中门大开,各地来京应试的举子鱼贯而入。这场考试,堪称科举界的“神仙打架”,主考官是北宋时期文甲天下、举国公认的文坛领袖欧阳修。考生是:苏轼、苏辙、曾巩等,还有苏轼的老爸苏洵也跟着来了,这一次考试就汇集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。相当于大宋朝最会写文章的人都来齐了,可以说是灿若星辰。
对于当时的曾巩和其他兄弟来言,哪怕他们知道这次科考牛人多,可他们已经努力了无数个日日夜夜,说什么也不会退缩,对进士志在必得。
而刚好,嘉佑二年的考题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对于曾家子弟们并不陌生,他们早就写过类似题目。
曾巩熟知欧阳修对科举文风的改革,此前被推崇的虚浮华丽文风不吃香了,质朴平易、言之有物的文风开始占据有利地位。而曾巩等人,在平时练习文章的时候,文风朴实,正是欧阳修喜欢的类型。
省试共考四场,一连三日,考生们各自完成了考题,共计诗一首,赋一首,论一首,策五道,纷纷起身交卷,执事官把考卷仔细弥封,不见考生姓名,然后捧着考卷送进内堂,考官们开始阅卷。
阅卷实行“三级糊名+誊录制”,将考生名字糊上,使考官无法知道这本卷子是谁写的。为了防止考生在试卷上做了约定暗记,试卷还得让专门另派抄书手重新抄写一遍,为的就是防止考官认出来笔迹。
而曾巩等人写的文章自然淳朴、结构严谨,条理分明,自有一种纵横开合、从容不迫的气势,自然在进士之列。
《宋会要辑稿》中记载,嘉佑二年进士科录取正奏名进士的人数是三百八十八人,特奏名进士一百二十二人。
曾巩六人上榜以后,很多读书人表示心服口服,因为曾巩在此前已经名满天下了。虽然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,可是在欧阳修被任命为省试主考官后联同其他副考官,都被带到考场,实施“锁院”,昼夜锁闭,和外界隔绝,在里面出题、阅卷等,直到放榜之后,才能解禁出院。所以欧阳修不存在任何舞弊现象。
曾巩他们六人全部入场,又同时考中,这真的可以说是科举考试历史上的奇迹。而这一年的殿试,也基本没有淘汰礼部奏名的进士,曾巩等六人全部如愿步入了仕途,其中曾巩的弟弟曾布后来更是官至宰相显赫一时。
曾巩从18岁首次考试落榜到39岁考中进士,整整21年间,曾巩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,虽然多次名落孙山,但曾巩并没有因此放弃仕途,由于一直以来的坚持,因此才有了一门六人全中进士的奇景,不愧为诗书传家的典范。
所以,落寂不失志,落选不放弃,总会迎来出人头地的这一天。
参考资料: 1. 《宋会要辑稿·选举》 2. 《续资治通鉴长编·卷一百八十五》 3. 《南丰曾氏族谱》 4. 《登科记考》 5. 《宋代的科举制度》发布于:北京市